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沈家楨居士簡介

發表主題: 沈家楨居士簡介   


 


 


 


 主題發表人:Echo(shiyuhe)   2008/02/01 23:52:17 


 


 


沈家楨博士與佛教


西


 


  華裔美籍科學家沈家楨博土是一位大實業家,也是現代著名的佛學家。他篤信佛教,精研佛法,廣行佈施,為佛教事業在歐美的弘傳、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功德無量。


 


  沈家楨博土祖籍浙江紹興,出生在美麗的杭州城一個佛教家庭裏。1927年,他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後由政府派往德國留學。抗戰期間,他應聘回國,在雲南昆明創建電話電訊工廠,對電訊事業多所貢獻。1952年,他定居美國從事航運事業,成為著名旅美航業鉅子,在紐約有“小船王”之譽。


 


  沈家楨博士與佛教因緣甚深。他是在對智慧的追求中,與佛教結上緣的。那時他正在杭州的一所中學上初中。在上生物學課時,老師講到眼球的結構和功能,說“人的眼睛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沈家楨博土立即想到“誰是使用這眼睛工具的主人呢?”這個問題困擾了多年,百思不解。為瞭解這個疑問,他參閱了很多書籍,請教了不少人。有一次,他在故鄉父親的書櫥上,看到了一本佛經《首楞嚴經》。在這本經書的開頭一段話,論及到尋找誰是我們自己的主人,對他很有啟發。從此他學習和研究佛教,用佛陀的教導和自身的修證去弄清“自己究竟是誰?”的問題。因為他知見純正,佛教的修學也十分精深。同時,用佛教的智慧去從事自己的事業,也十分成功。


 


  在沈家楨博士的影響下,他的夫人居和如女土也篤信佛教。他們夫婦倆為佛教在美國的初創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們將營利所得,大部分投入於佛教事業,廣行佈施,無私奉獻,許多事蹟在美國佛教界傳為佳話。他們夫婦倆根據古佛示意和自己許下的願心,捐獻120英畝地產,發起興建紐約大覺寺。從此佛教在美國的弘傳,有了一個莊嚴宏偉的道場。


 


  1970年,沈家楨博土於美國紐約創辦“世界宗教研究院”,並設置豐富的圖書資料和新式電腦等設備,組織人才從事宗教研究。他注重佛教修持,提倡人間佛教,他還常常現身說法,弘揚正法。他以科學家身份精研佛學,用科學的觀點闡明佛法,給人們以智慧和啟迪。他認為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佛法與世間也是一致的。他要求學佛的入不要離開世間去覓佛法,不能脫離社會去普度眾生。


 


  沈家楨博士又發心將紐約曼哈頓以北五十英里的普特南郡的1400余畝的園林捐獻給由華僧主持的美國佛教會,作為修建佛教寺院、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基地。在他的宣導下,這片風景如畫的土地上,已建起了千蓮台、觀音殿、齋堂等。接著還將修造大雄寶殿、禪堂、藏經樓、居土林等。這處已被命名為莊嚴寺的綜合性寺院,將成為美洲第一叢林。這座寺院由著名華人建築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主持設計,規模十分宏大,建成後將在佛教“普度眾生”的教義指導下,開展各種有益社會、有利人群的各種佛事和文化活動。


 


  沈家楨博士熱愛祖國,曾多次回國觀光,對祖國佛教事業也十分關心,多有資助。他十分關心祖國青年學生的健康成長,曾以大洋彼岸華人集資名義,向全國中學捐贈上海《大眾醫學》一年。


 


  沈家楨居士正信佛教,廣行佈施,事業成就,深得美國佛教界的擁戴。1973年,他榮獲美國聖約翰大學名譽博士學位。現任美國佛教會副會長、世界宗教研究院院長。(※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bbs.folou.com


 


沈家楨居士簡介


 


  【沈家楨居士(1913年~)】


 


一、 沈家楨博士信佛的因緣


 


   美國最大的佛教社團--美國佛教會,成立於一九六四年。這個社團成立之初,有一位幕後推動會務的人物,那就是有現代須達多長者之稱、美佛會副會長的沈家楨居士。沈居士三十多年來,默默的為佛教奉獻,迄今八十餘歲高齡,猶推動莊嚴寺大佛殿興建工程,主持“世界宗教研究院”,推動佛經電腦化,晝夜辛勞。這種行菩薩道、利他行的精神,使人讚歎敬仰。


 


   沈家楨居士,浙江紹興人,一九一三年在杭州出生于一個世代書香的家庭。他的父親鈞葉公(一八八四~一九五一年),字馥生,飽讀詩書,十五歲即中了秀才,繼入紹興府中學堂讀書。一九五年加入光復會,隨革命先烈徐錫麟赴日留學,讀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一九七年,徐錫麟、秋瑾在安徽、浙江兩地起義,失敗後雙雙殉難,馥生公亦遭通緝,流亡海外。民國肇建,歷任浙江軍政府教育司長、政務廳長等職,一九二一年任浙江省議會議長,以後即歸隱田園,從事地方公益事業。


 


   家楨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所以他自幼即受到佛教法薰陶,在他八識田中種下了菩提種子。雖然他入學讀書時,小學和初中都讀的是教會學校,他並沒有因此而信天主。讀高中時因罹患嚴重的支氣管炎,不得不休學回紹興鄉間療養,為此耽誤了學業,所以二十一歲才自高中畢業,同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學電機科,一九三七年畢業。


 


   家楨自交通大學畢業後,即進入國民政府的資源委員會工作。這時“蘆溝橋事變”爆發,中日八年戰爭開始。中國政府為了充實軍事裝備,準備長期抗戰,資源委員會派遣家楨到德國,與另外兩位工程師會合,採購一座電工廠(以製造電話為主)的機器設備。同時,他還擔任中國政府與西門子電機公司的交涉代表。


 


   家楨於赴德國之前,已經在上海和居和如女士訂婚,他在德國加倍努力工作,希望在一九三九年前將訂購的機器運回,完成任務,好早日返國結婚。不意一九三九年八月歐戰爆發,德軍以閃電戰術侵入波蘭,柏林氣氛緊張,許多大樓頂上架起高射炮,市民實施糧食配給。當時正在柏林的沈居士,接到中國政府急電,要他自行決定行止。他考慮到採購的機器已經接近完成,但許多機器尚未交運,如果這時離開,可說前功盡棄。因此他決定留下來,完成未竟的任務。在歷經許多艱險把機器交運後,又冒險把檔案資料送到揶威,交給一位許德紀工程師,然後繞道回國,向資源委員會報告,這時已是一九四年的年初了。


 


   是年春天,他在上海與居和如女士結婚,六月,夫婦二人同赴昆明,在由他採購機器而成立的中央電工廠任職,初任工程師,翌年升任廠長。一九四四年調到重慶,在資源委員會任副組長。孫運璿先生當時也在資源委員會工作,擔任工程師及天水發電廠廠長,與沈居士友誼甚篤。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政府復員,家楨調到上海,擔任資源委員會協調處代表,一九四七年辭職,在上海自行創辦中國貿易暨工業發展公司。一九四九年,大陸戰局激化,他將公司遷到香港,一九五二年全家移民美國。


 


   家楨在美國紐約,先後擔任環大西洋財務公司董事長,泛大西洋發展公司董事長,海運公司副總裁,美國輪船公司總裁。一九七三年,紐約聖約翰大學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一九八年,在他六十八歲的時候,自企業工作崗位退休,轉而從事佛教文化暨弘法利生事業。事實上,他早在十多年前,即組織美國佛教會,捐資購屋創辦大覺寺,早已從事弘法利生工作了。不過那時是“兼職”,一九八年以後,推動佛教事業就成為他的專職。


 


   家楨信佛因緣,從幼年開始。在他生平所遭遇的許多次危難中,都因念佛而得免。不過認真的由信佛而學佛,卻是中年以後的事。一九六零年前後,佛學家張澄基教授到紐約演講,他和張教授于抗戰時期曾在印度相識,至此他受到張教授的啟發而認真學佛,從而推動佛教事業。近三十年的工作里程是:六年至七年間,為組織美國佛教會及建設大覺寺時期;七年之後為推世界宗教研究院時期,八年之後,為建設“莊嚴世界”-大莊嚴寺時期,近數年,又致力於佛經電腦化,製作CD-Rom的工作。(※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bbs.folou.com


 


  二、美國佛教會與大覺寺


 


   一九六四年春天,在三藩市弘法的樂渡法師到紐約,有一位倓虛老和尚的皈依弟子薑黃玉靖老太太接待他。由姜老太太的介紹,和沈家楨居士見面。沈居士到樂師住的公寓中相訪,二人共談佛教前途。他們談到中國佛教的危機。樂師慨然的說:“中國的佛教,早在共產黨來到之前,就已經腐敗衰落,不堪為大眾的領導了。”繼之、樂師又說:“今天在美國,如果還是抄襲中國的那一套,祗是做些求籤拜纛,宗派間互相批評,出家人把寺廟看作是自己傳子傳孫的家廟,佛教決不可能在美國站得住。”這一番話,使沈居士十分感動。他們相約組織一個佛教社團,共同為佛教做點事。


 


   是年十月,樂師在張志銳、俞俊民、張朱逸民、薑黃玉靖、居和如等居士信眾的協助下,成立了“美國佛教會”。沈居士當時擔任幾家大公司的董事長、總裁等職務,工作繁重,沒有參加首屆董事會,他在幕後協助。美佛會成立,公推樂渡法師為首屆會長,繼之創立大覺寺,樂師出任首屆住持。


 


   在美佛會未成立之前,先有一批念佛的同修,在紐約市的布朗區,租下一所公寓樓中的一層房子,大家定期同修。同修們有意成立一所正式佛堂,但以因緣未具,尚不能付之行動。直到樂渡法師到了紐約,組成了美佛會,大家再度興起成立佛堂或寺院的心願。美佛會成立之初,會址就設在大家租用念佛的公寓樓中。但由於場地狹小,諸多不便。一九六五年,沈家楨居士的夫人居和如女士,購得紐約布朗區的辦公大樓一幢,捐給美佛會做為會址。美佛會大樓加以改修,除供美佛會辦公外,並成立大覺寺。說到大覺寺,就不能不介紹沈居士的夫人居和如女士。居和如女士,浙江海寧人,一九一七年出生于北平,後來隨父母返回南方,在上海受教育。她的父親是一位銀行家,是金融界名流宋漢章的助手,曾任上海中國銀行副經理。居和如女士具有傳統女性的美德,溫婉賢淑,二十一歲與沈家楨居士訂婚,二十四歲沈家楨由歐洲返國,在上海結婚後同赴大後方昆明。那時是抗戰中期,物資缺乏,生活艱苦。他們的孩子相繼出生,和如相夫教子,度過戰時艱苦歲月。


 


   一九五二年,全家移民美國,數年之後,沈家楨居士的事業日益發達,但和如有生之年,親自操作家務,從不雇用傭人。她自幼養成整潔的習慣,家中窗明几淨,一塵不染。一九六四年,她以個人私有淨財,購下紐約市布朗區亞爾巴爾灣(3070 ALBANY CRESCENT BRONXN.Y)的一幢建築物(原來是一家電話公司的辦公大樓),贈予美國佛教會,作為大覺寺的寺址。


 


   居和如居士那一筆錢財的來源,據沈家楨居士說是這樣:一九四九年他們逃難離開上海時,在中國大陸的財產全丟掉了,初到美國時,生活很苦。沈居士忙於經營事業,居和如擔起料理家務和照應四個孩子的責任。沈家楨居士後來和朋友合辦了一家公司,到第五年的一九六四年,股東分配紅利,沈居士分到一筆為數可觀的錢。沈居士那時已信仰佛法,且與張澄基教授、陳健民居士等常在一起討論佛學,而和如居士初起信不久,笑他們:“你們只會講不會做。”沈居士對她解釋說:“那是修慧”。和如居士笑稱:“我們分工合作,你修慧,我來修福。”當沈居士分得那筆紅利時,把錢一分為二,由各人分別去修福修慧,而和如居士竟然把她分得的錢,幾乎全部拿出來買房子改裝成大覺寺。“難舍能舍”,在一個初發心信佛的人來說,這是何等難得。


 


   和如居士是一個“為善不欲人知”的女善人,中國大陸開放後,得知大陸衛生落後,她關心祖國青年的健康教育,向上海的“大眾醫學社”長期訂閱數千份《大眾醫學》雜誌,分贈全國中學,供學生閱讀。難得的是她不具名,而以“大洋彼岸華人集資訂贈”,這實是“三輪體空”的佈施。


 


   大覺寺有了寺址,樂渡法師把由香港請得的佛像運達紐約,供奉在大殿中,更增加大殿的莊嚴。有了寬敞的場地,大覺寺擴大弘法活動,成立講經班、靜坐班、大覺修習班、英文班、太極拳班、兒童華文班等等,並經常禮請法師到寺中講經。大覺寺是紐約早期少數兩三處道場之一,樂渡法師任滿退位之後,仁俊法師、聖嚴法師、法通法師、圓一法師、根造法師,以及明光法師、繼如法師等都擔任過大覺寺住持。(※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bbs.folou.com


 


 


  三、世界宗教研究院與和如紀念圖書館


 


   繼組織美佛會之後,沈家楨居士于一九七年創立“世界宗教研究院”。他創立這所極具規模的研究機構,其宗旨何在呢?誠如《世界名人錄》中所刊載他的話:


 


   我的目標是利益一切眾生,並免除一切眾生的恐懼;以世界所有宗教的集體智慧,提供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的方向和方法。因此,我將我的精力供獻于介紹這智慧給所有美國人以及一切人類。就我在這方面的努力及程度而言,我認為我的生命是成功的。


 


   在世界宗教研究院成立“緣起”一文中說:


 


   美國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為一非營利之私人基金團體,由在美僑領沈家楨居士獨捐鉅資,於一九七年十月成立,該院業務由董事會司之。目的在培育發展世界各宗教的學術研究及弘揚其教義。以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及印度教等五大宗教作為優先研究物件。然鑒於基督教及猶太教在美國已有相當之發展,研究院乃以佛教、伊斯蘭教及印度教為現階段之主要研究物件。為配合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哲學和宗教思想型態有研究興趣的學人、學生及學苑等的需要,研究院將致力於收集、組織和提供充分之研究素材(包括珍罕檔手稿之縮影本)及由電腦處理的目錄資料。研究院現擁有專家多人,分別在印度、尼泊爾、臺灣、香港、日本及美國數大學內,從事各種資料搜集分析及複製珍本縮影等工作。該院擬不斷地引進該等資料,俾使其成為一所主要的世界宗教研究中心。


 


   世界宗教研究院創立之初,院址設於紐約州的威徹斯特郡。兩年之後,沈家楨居士與紐約州立大學合作,把研究院設立於州立大學長島石溪校區的梅維爾紀念館五樓,由此開始,世宗院在此作業了近二十年之久。


 


   一九九一年七月,世界宗教研究院第二度遷址,遷至紐約州博南郡肯特鎮的“和如紀念圖書館”內,成為世宗院的永久院址。於此,或有人問,這“和如紀念圖書館”是以何因緣而有的呢?原來“和如”就是沈居士的夫人居和如女士,這一所圖書館是紀念她而建立的。


 


   和如夫人自一九六零開始學佛,信仰虔誠,精進不懈。晚年以持誦《金剛經》為日課,十八年從未間斷,屢有感應。一九八七年,這位善女人身體違和,是年十月,醫院診斷確定為骨癌。在生病過程中,痛苦自所難免。而最使沈家楨居士擔心的是:“臨終時會不會有不堪忍受的痛苦,而影響她念佛的正念呢?”那也就是說,會不會因生理的痛苦,不能得到“一心不亂”,而影響到念佛往生。但事實的經過,與沈居士所擔心的恰恰相反,和如居士在為時八個多月的病期中,一直都沒有太大的痛苦。後來沈居士回憶說:“在最後一個月中,她能自動的減輕止痛藥的分量,而最後的兩天,她不但沒有要止痛藥,連一粒安眠藥也不服用,她的頭腦完全清醒。”


 


   一九八八年七月三日,莊嚴寺正舉辦夏令營講座,沈居士下午有兩個小時的講演,他見和如夫人身體十分衰弱,不想踐約到莊嚴寺去。和如夫人卻心不顛倒,毫不貪戀的說:“不,你去。”她的聲音十分微弱,語氣卻十分肯定。沈居士趕到莊嚴寺上課,又匆匆趕回家中。他在《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一文中,細述居和如夫人往生的經過:


 


   我匆匆回家,和如情況如常,並無什麼不妥。夜間十一時許,雷久南博士、我及家人們圍坐床前,和如忽然要我近前,示意伸雙手互握,她張目注視我,我輕輕問她,是不是什麼地方痛?她表示沒有,我微笑的看著她而緊握雙手。忽然之間,我覺得她的眼珠不動了,微微張口,聽到輕微的“浦”的一聲,一下子什麼都靜止了。一家人抑制悲痛,同聲念阿彌陀佛,和如已緩緩的合上眼。


 


   居和如居士生於一九一七年,一九八八年往生,享年七十二歲。她育有三女一子,各獲高級學位,事業各有成就。


 


   沈家楨居士在《為什麼勸您念金剛經》一文中續說:


 


   第二天早上,替和如換好衣服後,我到家中小佛堂拜佛,一眼望見佛臺上擺放的一本《金剛經》,這是我家居住Tekeing 十八年來,和如每天必誦的晨課。當時我發了一個願,我要繼續替和如做她的晨課,每天念〈金剛經〉。......


 


   和如夫人往生後,沈家楨博士為了紀念他相守近五十年的伴侶,及發揚和如夫人慈悲喜舍的精神,他以和如夫人名下近百萬美元的遺產,加上家屬親友的捐助,在紐約博南郡肯特鎮他所推動建設占地五百英畝的“莊嚴世界”內,蓋了這所規模宏偉,設備現代化的“和如紀念圖書館”,作為“世界宗教研究院”的永久院址。圖書館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對外開放,供社會大眾使用。


 


   世宗院最初擁有的資產,是以購自一位戈特理查先生的一萬八千冊佛學典籍為基礎,另加上亞洲宗教著作三千餘冊,和一萬兩千張來自臺灣、印尼及尼泊爾所拍攝的各種經典的顯微影片。以後年有增加,迄今院中擁有藏書近十萬冊,此中包括三十二種亞洲語文及十一種非亞洲語文的藏書;有九百三十二種期刊,五萬三千項稿本及論文(此一部分資料已製成微粒影片)。有五百餘種地圖,四百餘種影片、錄影帶和錄音帶。以上各種館藏中,以佛教資料最為豐富,其中有中文版、日文版、韓文版等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多種版本的甘珠爾、丹珠爾經文,以及緬甸文、高棉文、錫蘭文、印度達凡那格裏文、寮文、泰文、越南文等的南傳大藏經,及以上各國語文及西方語文的翻譯及研究著作。


 


   在資訊服務方面,該館的資訊服務部,發行《佛典資訊》期刊,收集各種有關亞洲宗教思想及習俗的研究作品出版消息,尤其著重於佛學方面的報導。並收集有關亞洲宗教團體、學術組織及其相關資料,以供從事亞洲宗教或比較宗教研究的學者參考。目前《佛典資訊》已成為國際間佛學研究者的重要刊物。


 


   該館的微粒資源部,自一九七三年至今,攝製藏文、梵文的微粒影片研究資料,以低廉的價格,複印出來提供研究者使用。多年來,索取這項微粒影片複製品的學者,遍及世界各地,尤以日本、德國學者為多。該部近年提供各地學者的微粒複製片,年達十五萬片左右。(※本文搜集自:地藏緣論壇 http://bbs.folou.com


 


 


 


   四、成立臺灣譯經院英譯佛經


 


   一九七年,與創立世界宗教研究院的同時,美佛會在臺灣成立了“譯經院”,希望把大乘經典譯成英文,俾佛法能夠進入歐美人士社會中,而不僅是在華人社會流傳。這是一個創新的構想,這一理念仍出於沈家楨居士。


 


   認真的探討,自一九六八年沈家楨居士當選美佛會副會長後,他就成為推動美佛會工作的中心人物。譯經院於一九七年開始籌畫,當時美國沒有適當人才,最後決定在臺灣成立,由印順導師撥出福嚴精舍的房屋作為院址。


 


   譯經院成立之初,沈家楨居士親自擔任院長,聘請顧法嚴、戈本捷兩位居士任副院長,及李恒鉞、許巍文兩位居士為顧問。兩位副院長都是學有專長的科學家。戈本捷居士河北人,一九一三年生,國立北洋大學畢業,一九五三年皈依三寶,後來又依印順導師受菩薩戒。當時他是中國石油公司嘉義溶劑廠廠長,後來曾任臺灣堿業公司總經理,晚年與夫人周騰女士同住佛光山精舍,虔修淨業,數年前均已往生。


 


   顧法嚴居士名世淦,字法嚴,浙江紹興人,一九一七年生,國立中央大學畢業,曾服務於臺灣的農村復興委員會多年。他精通梵文及巴厘文,是近數十年年來的譯經名家,他所譯的《原始佛典選譯》、《佛陀的啟示》、《禪門三柱》等,都深受讀者喜愛。參與譯經院工作的,還有關世謙、楊梓茗、許洋主、繆樹廉、劉奕賜、何光謨等多人。


 


   譯經院成立之後,院長一度由張澄基教授出任,譯出《大寶積經》精品二十二卷,在美國出版。一九七八年,聖嚴法師繼任院長,譯經院遷到臺北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內,一九七九年三月,譯經院改組,由中華佛學研究所接辦。


 


   五、推動建設“莊嚴世界”


 


   美國佛教會推動的最艱钜、最壯觀的大建設,是莊嚴寺的創立。


 


   莊嚴寺現在已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所熟知的莊嚴聖地。但在二十年前,卻是沈家楨、居和如夫婦夢中的幻境。據沈家楨居士回憶早年興建莊嚴寺前的感應說,一九七五年的春天,他做了一個夢,清晰的夢見他和夫人進入一座莊嚴的大寺院裏,大殿高大無比,大殿旁有似為白色花崗石的山峰,遠眺有如古希臘式的弧形劇場。沈夫人遙指弧頂右首說:“我已在該處建了房屋。”二人進入大殿,正中坐一巨大無比的佛像,向他們二人頻頻點首。沈居士忙跪下頂禮膜拜,心想此寺必定利益一方眾生,至此忽醒。醒來與夫人一談,兩人決定將他們博南郡所有的大片土地,撥出一部分來興建一座莊嚴的大佛寺。


   他們所擁有的那片土地,是在紐約郊區,距紐約五十英里的博南郡肯特鎮外,是一大片丘陵林地,總面積有五百多英畝,他們撥出了一百二十五英畝,捐給美國佛教會做為興建莊嚴寺之用。


 


   為了推動這件巨大工程,佛教界各方都予美佛會以大力的支持,如臺灣的慧炬雜誌社、周宣德居士、李炳南居士,香港妙法寺的洗塵法師,在開始時都予以金錢上的捐助。一九七六年秋季,建寺工程開始,那真是“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工作。施工之前,先要開闢一條進入工地的道路,沒有人會想到,那竟是敏智、仁俊、聖嚴三位大法師,帶領著男女居士和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去開闢的。他們鋸樹、搬石、除草、掘土,由公路邊開築到“七寶湖”(一個約三英畝大的天然湖),長度有五百公尺,是他們利用許多個星期天才修築完成的。


 


   莊嚴寺的興建,是多方面的因緣和力量,沈家楨和他夫人居和如捐地捐錢,香港的董浩雲居士承擔運輸,名建築師貝聿銘負責設計,翁興慶先生提供顧問,十方善信捐輸財物,美國佛教會三百多會員出錢出力,眾志成城,由一九七六年開始,迄今工程仍在進行中。玆將其已完成的建築物介紹如下:


   (一)觀音殿:這是一九八五年最早完成的建築物,承襲盛唐時代的建築風格,遠觀宏偉壯麗,近看樸實典雅。殿正中所供奉的觀音像,是明代名窯的古物。另一尊六尺高的唐代木雕觀音,也供在上方的玻璃龕中,這尊歷時千餘年的觀音像,以特殊因緣重現於世,本已陳朽,經名師整修後,栩栩如新,坐姿逍遙,神態自在。


 


   觀音殿面積廣大,可容千人,每年美佛會舉辦的學佛夏令營、觀音法會、藥師法會、佛七等活動,都在此殿舉行。


 


   (二)五觀堂:與觀音殿相鄰,有優雅的回廊相接,堂內除作餐廳外,亦可作為講堂、會議廳及舉辦各種活動之用。


 


   (三)千蓮台:千蓮台是一所容納靈骨的所在,建于莊嚴寺西北邊的山坡上,依山而建,面向東南。那是在花崗岩壁上,鑲以一千五十個不銹鋼的蓮位盒,而以半圓弧形開展,有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設計新穎別致,為國內外所僅見。


 


   (四)印光寮:這是出家眾的寮房,莊嚴寺的常住眾、行腳參訪來此掛單的僧侶,都住在這裏。這裏住過印度、斯里蘭卡、越南、泰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美國等不同國籍的出家人。


 


   (五)太虛齋:太虛齋建築在七寶湖湖畔西側,是一幢兩層樓的建築物。樓上分為男眾宿舍及女眾宿舍,樓下為活動中心及齋堂,這是專供遠道來此學佛的居士食宿之所。目前每週日在活動中心開有以英語為主的禪修班、靜坐班及佛學講座等課程。


 


   (六)退而不休寮:在太虛齋後面小山坡上、有幾幢獨立家屋,住著莊嚴寺退居住持顯明老和尚,前《菩提樹》發行人朱斐老居士等退而不休的老人。


 


   (七)和如紀念圖書館:同時也是世界宗教研究院的院址,建在七寶湖前方,隔湖遙遙和大佛殿及觀音殿相對,林木掩映,風景絕佳。


 


   (八)大佛殿:全名是“萬佛繞毗盧遮那大佛寶殿”。大佛像是歐美西方國家最高的佛像,大殿當然也是最大的大殿。佛像高三十七英呎(十一公尺),六、七個人高,殿四周有一萬尊佛像環繞。大殿高七十二英尺,面積兩萬四千平方英呎(約七百坪),可容納兩千多人在殿內活動。於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四日,舉行落成典禮。


 


   大佛像的塑造,出自中國大陸藝術名家陳長庚教授之手,陳教授有三十年以上雕塑經驗,他擷取敦煌、雲崗、龍門等地佛像的精華,發揮他研究佛像雕塑的畢生功力,塑造這尊莊嚴宏偉、氣勢雄渾而又流露無限慈悲的佛像。


 


   六、成立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


 


   把佛經輸入電腦,製成光碟,使聖典得以永久保存,廣為流通,是沈居士心中籌思已久的一件事,只以因緣未具,未付諸實行。一九九四年七月,朱斐、沈乃宣、于淩波、鄭振煌諸居士、不期而聚的都到了莊嚴寺,因緣和合,就此事加以討論,一致認為應積極推動。於是在沈家楨居士的策畫下,成立“佛教電腦資訊庫功德會”,由研究佛學的顧偉康教授及電腦專家張景全碩士主持其事,首先輸入電腦的是丁福保的《佛學大辭典》,繼而又輸入多種金剛經注解及圖片。


 


   洛杉磯大覺蓮社的創辦人沈乃宣居士,在洛杉磯成立第一分庫,號召二十多位佛教同修做義工,把二百六十萬字的《蕅益大師全集》輸入電腦。一九九四年十月,沈乃宣、張景文,陳君珩三位居士、代表世宗院到臺灣訪問,得到中央研究院謝清俊教授、佛光山慈惠法師、謝玲玲居士,大願基金會楊國屏教授等的贊助合作,籌備組織“中華電子佛典協會”。一九九六年春,電腦資訊庫製成第一片光碟-《金剛經》的測試片。之後各地分庫相繼成立,資訊庫功德會會員已接近五百人。行見中華佛典電腦化將日益普遍,這是沈居士宣導的結果。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