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主題: 欲速證菩提者必受持之法門教示 主題發表人:陳祥偉(ike42ws) 2007/06/04 04:30:25 諸上法友善知識 《無量義經》具有無上奧蘊功德威神 乃修持者依憑之究竟實相 今擷錄經中最精要者以供諷誦契解 雖未能究瞭義理 而已獲大勝益 請詳參十功德品第三可曉也 若全經通達 功莫大焉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善男子。菩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7/06/04 04:31:10 當知此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 善男子。是經本從諸佛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發表人:sungpaic(sungpaic) 2007/06/04 16:06:56 太棒了!雖然末學與 閣下,在眼前因緣上還是陌生,但即以 閣下能勤於晨朝之際,瀏覽大藏,這份清明獨醒的智慧,已足令人贊嘆再三,虔致禮敬。 我覺得單以這段<說法品>文字來看,便有兩個觸及核心價值的關鍵字『諦觀』與『實相』。其中,『諦觀』是一種作用見性的動態體驗,偏重般若在行住坐臥一切法當中的實際運作;而「安住如是真實相」的『實相』,則應是指涉一種在我們生命本體活動中的終極真理,在『實相』之中,法界體性與我們見聞覺知的自性,乃是巧妙地相融相即、而且無二無別的晶結在一起的。所以,無量義,應當是屬於通教菩薩的共同必修法門。Sungpaic2007/06/4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7/06/04 22:37:51 嘻~整個晚上不睡覺當暗光鳥上來share心得 賺一點流通佛法的功德經驗值 想不到引起迴響了 多謝Sungpaic下了這麼絕佳的註腳 發表人:弘箴(HongJeng) 2007/06/05 22:31:30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 又放光名法自在 此光能覺一切眾 令得無盡陀羅尼 悉持一切諸佛法 恭敬供養持法者 給侍守護諸賢聖 以種種法施眾生 是故得成此光明 發表人:sungpaic(sungpaic) 2007/06/06 11:24:55 這是依藉法身證量與實際境界講出來的話,我認為經文所指『法自在』只是一個形式上的形容詞,它真正的實指,應是為了要描摹出佛佛相通的一真法界性。而且,我覺得這其中,既有本體論、也有功夫論。 本體層次觀之,在華嚴一真法界性的觀照底下,因為一切情世間、器世間,乃至無盡的三世十方,其實全部都灌注著毘盧遮那佛的無二體性,沒有任何例外。所以,華藏世界海,基本上一定要先強調這種本體論模式的法身世界。 接著,就是問題所在,假如毘盧遮那佛的體性,果真普遍周洽於法界,當然也包括內具於『一切眾』身上。但是,佛經文字上的翻譯,常可能容易產生某些歧義性的誤解,特別是此處經文之中的『能覺』、『令得』、『法施』等主動性的字眼,極容易讓人感覺經文的重心,似乎相當倚重放光者的慈悲力與願力。但實際上,我覺得那都僅是表層的意義而已,因為如果真是如此,何以九法界依然有芸芸眾生?在道理上就很難圓說了。 因此,「法自在」云何能夠「法自在」?關鍵應是取決於「一切眾」能否自我喚醒那一份內具於我們生命深處的佛性(或『覺性』),所以它一定要有功夫論。如同大乘起信論的實踐策略一樣,由能覺而始覺,終究還原出自我的本來面目(與一真法界相入相即的自性本體,就是本來面目),這便是我們實修功夫的主要重點。而且,一個真正願意在覺性上面自我喚醒、自我清淨,乃至自我還原的修行者,他的世界必是一個無師不在、無處不可「法自在」的世界。在這種實修的行者身上,毘盧遮那佛的體性光明,也才有它實在的價值。 利用下課十分鐘寫的,沒有好好整理思緒,祈請仁兄莫見笑! 阿彌陀佛!881 發表人:伴僧常染俗(ike42ws) 2007/06/06 16:02:57 諸上善友 德鑑 上回對無量義經的介紹未能周詳 今再補述之 若有擔心自己不具功德力足以拔濟眾生者 請務必詳讀下錄經文 並善自思維首篇經義 大家成佛指日可待喔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憫心,於一切法生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事,能荷無上菩提重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滅度後,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懃化力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演法澤共潤枯涸,以此法藥施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跡。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發表人:妙妙(MiauMiau) 2007/06/07 14:17:11 法華經綱要-- 說無量義經,即是一心萬行; 入無量義處三昧,即是萬行一心. 一光東照,即是一心從體起用; 見三世間事,即是一心所現染淨諸法. 正所謂<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以上是看書的心得,與大德們分享... 發表人:sungpaic(sungpaic) 2007/06/07 17:08:27 那麼,怎樣才是「一心萬行」的適當解讀?我們又該如何去感應到「法界唯心」的深度義理呢?我覺得如果是掛在法華的架構下,就應該徹底把法華會上世尊的講話脈絡,在依義不依語的模式下,好好消化一番,才能解除我們可能產生的一切困惑。 末學此處仍然覺得,《法華》一如前述的《華嚴》,其實在義理的取向上,都相當重視那一份先驗存在於我們心靈底層的自發動力(說它是佛性、覺性、自性,皆符合這樣的動力特質)。我稍微回想一下《法華》的內容,特別能覺受到佛陀百般苦口婆心,所要強調的,無非便是希望極盡一切開示悟入的方法,誘發、引導、成就眾生的成佛之路。所以,我認為閣下所謂「一心從體起用」的理解,如果放在天台的性具系統當中講,應該重點還是放在眾生的角度上面(因此略不同於華嚴從法身佛『性起』的立場)。末學覺得,世尊如果現在也參與我們的線上討論,他一定會把他的《法華》卷1<方便品>好好秀一番,他說「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清淨廣嚴飾,莊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沈水,木蜜並餘材,塼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用整體的法華義理來解讀他的話,其實世尊就是要藉此說明,內具於人類心靈屬性當中的自發動力,乃是我們可以「從體起用」、乃至「成佛道」的依藉,而且,只要我們能動用到這一份人類內心原有的自發力量,結合三世的實踐,不拘於任何之形式與方法,終極處都可以趨向「佛道」。末學認為<方便品>的語言表達,是非常有趣的,佛陀世尊顯然藉此宣稱:人類內面生命當中,皆毫無例外地具有一個創造一乘佛道的原始能量(即所謂『一心』),人不單單只是存在於人的處境現實裡面,也同時存在於三乘歸一的--「佛」的實相世界當中,隨時隨地都能夠為自己的理想「佛道」,而開鑿出屬於自己的成佛之路。 以上不是看書的心得,是末學真實的體會。 發表人:會腐爛的肉(pork1234) 2007/06/09 23:45:49 無量義經講一心萬行萬行一心,屬圓教所攝,於真如門中真亦不立,於生滅門中不捨一法,所謂真俗不二 但是如果說要我們能動用到這一份人類內心原有的自發力量(真如),結合三世的實踐,不拘於任何之形式與方法,終極處都可以趨向「佛道」,恐有眾生會誤解因而執理礙事。 華嚴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四十二章經云:汝意不可信,切勿信汝意,除非斷第7識的執,否則動用到的都是意識分別跟無明,更別說不拘於任何之形式與方法。 我們眾生雖具妙真如性,但是無明覆蓋,在未證悟之前須常親近善知識及深入經藏,以辨邪正,借假修真,法華經: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又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令得見佛,發阿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末學相當贊歎仁者的見解,只因怕初學者誤會, 略為說明 發表人:sungpaic(sungpaic) 2007/06/10 20:28:01 太好了!果然有更棒的意見加入,末學本來想星期一再用學校網路瀏覽這個網站,沒想到今天提前上線,就能看到這麼好的觀點。 確如所言,末學的語言表詮,應該再加入更多後天的學習,才可以愈形圓融周延。所以,即使法門上雖有頓悟之說,但理事層面格物致知的漸修,卻也從來是不容偏廢的。 不過,末學倒是很想問您兩個問題,其一:「善知識」該如何界定它?如何才可稱之為「親近善知識」?其二:您如何去教一個初參「閱藏」?步驟、次第、目標,應該怎麼去設計? 請居士大德千萬不要急著回答,因為末學最近也都要忙學校期末的瑣事,等我都搞定之後,應該已經七月初了,但我一定會固定上來登錄精進壇的次數,也會點看這個網頁。希望末學仍有機會可以向線上的居士大德,逐一請益學習。 ※我有一點小抱怨,為什麼都沒有精舍的出家師父,願意來參加討論? 發表人:版主(master) 2007/06/11 08:15:03 To sungpaic: 在此說明一下: 1.因為精舍的出家師父們都很忙, 在流通咒輪的工作上,因為有許多大陸地區的佛友來email索取, 要打包,寫地址,郵寄,email回信...需要蠻多時間的。有的大陸地區的寺廟 打電話來請我們寄一些經典過去,如果數量不是很多,我們也會很 樂意去作法寶流通的工作。另外還有許多的共修法會,因此整體來說沒辦法 有太多時間在討論問題上面... 2.但是如果有修行上的問題,我會儘我所知的去解答,只是說我可能會更 謹慎一些,因為在佛法的教理上,大家都還不到佛的境界,討論問題看法 不同是很正常的,我要避免不同看法的佛友對我起煩惱,這也是一種善護念 (善護眾生莫對僧寶起惡心)...對吧!? 3.不過看到以上幾篇言論,都是超有水準的,看了真是讓人非常喜悅...:) 也讓我忍不住想加入討論喔...:) 慚愧僧 釋大寬 合十 發表人:會腐爛的肉(pork1234) 2007/06/27 23:00:39 聖嚴法師曾經開示過:一ㄍ初學者在選擇善知識,就像一ㄍ瞎子在選擇拐杖 能不能遇到善知識是需要福德,善根,因緣的。 在界定「善知識」前,應先界定修學佛法的目的是解脫煩惱執著成就佛道。 個人認為,不能使人減少煩惱執著的,皆是佛法的支節,甚至不是佛法。 而能帶領眾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苦空無我無常),進而減少(斷除)貪嗔癡慢疑,運用善巧方便教導眾生行住坐臥皆與空相應 如法華經所示四種安樂行,都可以稱為善知識。 這些都與神通無關,凡裝神弄鬼,迷惑大眾,自揚己德,謗毀他師的大都是外道邪師居多。 至於如何才可稱之為「親近善知識」? 如說修行才能稱之為「親近善知識」,經云: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老實修行才是對善知識最大的供養,真正的親近。 (非常慚愧,末學自己做的很差 >_<) 末學對經教並不通達,只是略知佛法一二,如何教一個初參「閱藏」?步驟、次第、目標,應該怎麼去設計?末學很想知道仁者的看法。 在「菩提道次第廣論」有詳述如何擇師及作為弟子的種種條件及作為,並詳述修行的次第,雖最後獨尊金剛乘,但末學認為此書值得一讀 有興趣的大德請自行參閱在此不在贅述。 個人淺見難免謬誤,請諸位大德不吝指教,ㄝ願聞仁者與諸位大德見解。 發表人:願與佛心相印(sakyamuni) 2008/04/01 01:49:35 推好文 另外 真心讚歎大寬師父辛苦謹慎護念眾生之處 令人敬佩 如下 2.但是如果有修行上的問題,我會儘我所知的去解答,只是說我可能會更 謹慎一些,因為在佛法的教理上,大家都還不到佛的境界,討論問題看法 不同是很正常的,我要避免不同看法的佛友對我起煩惱,這也是一種善護念 (善護眾生莫對僧寶起惡心)...對吧!? 再者提供一點淺薄建議 諸位大德的心得表達或許可以盡量用淺顯的文字 這樣有緣的初學者可能比較容易看得懂 末學想這也是一種善護念吧 回想末學多年以前也是文謅謅的 後來想 真正能利益眾生 應該是趨於平凡的 雖然 有時候簡短的文字更能表示內心的實證體悟 也可令人思維悟入其中 不過有時候也是一種高不可攀 而且往往 佛經原文就是最好的了 當然 此串文是諸大德一時興起討論 因此格調不同於平凡 不在我上面所說之列 而且相信大德們的拿捏技巧一定比末學高竿 讚歎諸位! 阿彌陀佛 發表人:妙羽(yeu7746) 2008/06/17 18:31:38 是的,是的,大德您說的是,我們初學者也很想拜閱經藏,但礙於程度不夠,只能湊熱鬧,師父及諸位大德們咻過來咻過去的~好利害~好深奧~不輸給以前霹靂裡的一頁書及半尺劍吔~真是好功夫~請問要讀多少書才會有您們的千分之一功夫啊~ 發表人:佛光普照(168168000) 2008/08/09 16:39:53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南无阿弥陀佛 (以上文章是<牟尼佛法流通網><佛法心得討論版>的內容,該文章內容概屬主題發表人各自 的見解,並不代表本人或本網站之立場或見解,本人或本網站也不保證其內容的正確與否! 佛法心得討論版 版主 釋大寬 合十)
佛教电视台 TV,佛教卫星导航 Satellite Navigation,佛教实时新闻 Immediate News。《佛教维基百科》 Buddhism Wiki,佛教网站搜寻 Google,佛教在线数字图书馆 Books。佛学知识宝库 Dictionary,佛教大藏经 Cbeta,佛教七宝 Treasures,佛教历史文化 History,佛教正法中心 Center。 「佛教音乐」 Music、佛教故事 Stories、佛教歌曲 Song、佛教文物 Relics、佛教活动 Activities
2009年1月13日 星期二
欲速證菩提者必受持之法門教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